第四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参赛细则(文字版)

首页    竞赛通知    第四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参赛细则(文字版)

 

第一章 主题阐释——“身体与空间”

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往往被简化成教条化和抽象性的功能。此时,每一个”具体”的身体为了融入总体架构之中,必然需要做出牺牲,原有个体的本能被压抑,身体的差异性被抹煞。身体在逻辑链条的重压之下被异化和规训,成为保证空间系统机器顺畅运转的零件,沦落成预设秩序的囚徒。在诸多建筑绘图中,作为配景被置入的身体的面貌是模糊的、雷同的甚至只是一个个“剪影”,空间中的他(她、它)们被描摹成扁平化和失语的“摆设人”,只不过是设计者所构筑空间的臆想主体和附属之物。

请在城市某个隐蔽的角落里为自己和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宠物)设想一个迷你型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人和宠物的总数不超过8个,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空间或改造现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人(宠物)的身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高矮、胖瘦、喜憎、职业、习惯、信仰、癖好、缺陷、行为都得到充分地尊重与考量。通过精细化的操作,设计者需要构想出专属于某些特定身体的空间、深掘受限空间的使用潜能并以某种有张力的绘图形式呈露出来。

 

第二章 参赛要求

(一) 参赛对象

1、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

2、个人参赛或团队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6人,含6人,团队指导老师不超过2名。

 

2.       报名方式

线下报名:选手在路演现场填写纸质报名表进行报名。

线上报名:1、选手点击 A+U 基地官方微信公众号报名栏进行登记报名;

2、在大赛公邮下载报名表,填写并发送至大赛组委会邮箱进行报名,邮件标题为“ART&TECH 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选手报名”。

A+U 基地官方微信公众号:AU_base

组委会邮箱:au_base01@163.com

大赛公邮: art_tech2019@163.com

公邮密码: a+u2019

报名时间:2019 年 11 月 7 日至 2020 年 1 月 15 日

3.       设计要求

基础要求(要求全部符合):

1.图纸表达规范,图纸能充分表达作品创作意图,

且需包含必要的设计说明(可组合于图面之中)等,比例不限;

2.设计成果实用、美观,体现主题要求;

3.设计场地不限;

4.竞赛官方语言为中文,度量单位为公制单位。

发展要求(至少一条符合):

1.图面效果清晰美观;

2.结构或外观设计上有创新意识;

3.设计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致力于前沿科技与竞赛设计的结合;

4.采用低碳材料,注重绿色节能;

5.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表达个性思考;

6.设计细节推敲深入,体现严谨的专业素养。

 (四)作品要求

1.作品形式为 A1 图幅(594*841mm)横版图纸的电子档,交图一套不多于三张;

2.作品中不得出现任何有关作者姓名和所在院系的文字或图案,不符合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3.参赛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作品,不允许抄袭,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

 

第三章 作品提交

作品提交的时间是 2020 年 2 月 24 日 – 2020 年 2月 29 日。

参赛选手统一将作品的电子档按照要求发送至组委会邮箱。逾期交图者与组委会联系,接受扣分惩处。

作品不符合本参赛细则者,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交图须知

1、作品须以电子档的形式提交;报名成功后选手将会获得唯一的报名序列号; 参赛者请将图纸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大赛组委会邮箱组委会邮箱,压缩包名称为序列号,邮件标题格式为“序列号+作品名称+队长名称+就读大学”;

2、统一以 jpg 格式提交(需满足 300dpi),画质最高,色彩模式为 CMYK,选取基线(标准)输出;

3、图纸版面横向排版,每套图不得多于 3 张,每张图大小在 20MB 以内;

4、须在每张图纸右下角用黑体 14 号字注明序列号与图纸序号;

5、每位(或每组)选手至多提交一份作品,不得将设计方案另投他处;

6、若为团队参赛,一人不可重复组队。

 

第四章 版权声明

参赛者拥有参赛作品的版权,但所有作品的展览权、汇编权归承办组织 A+U 基地所有,所有作品发行权归赞助商公司及承办组织 A+U 基地所共有,选手不得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另投他处。参赛资料一律不退还,请参赛选手自留备份。参加竞赛的小组或个人同意并遵守本竞赛通知的内容及竞赛规则,本次竞赛的最终解释权为大赛组委会所有。

 

第五章 评审团组成

评审委员会主席:李晓峰(《新建筑》杂志社主编)

本届大赛命题人:魏春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李保峰(《新建筑》杂志社社长)

谭刚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万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汪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程世丹(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周超(原榀建筑事务所主持人)

桂学文(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陆晓明(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刘珩(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郝卫东(北方绿野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

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绍森(厦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建涛(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赞助商代表建筑师

 

第六章 评图流程

作品评选分为现场评图和答辩终选两个环节。

1.       现场评图

评图流程

1.评审团对现场作品仔细审阅,首先采用反向投票的方式进行第一轮筛选,即每位评审对参赛作品投反票,反票多的作品将被淘汰,最终根据得票数倒序选出 16 幅作品进入下一轮筛选;

2.评审团对入围作品进行仔细审阅,并以百分制对各幅作品进行打分,并对作品所得所有评审团成员的打分进行平均计算,最终分数即为该作品现场评图阶段的打分。最终根据得票数倒序选出 8 幅作品为优秀奖。剩余的 8 幅作品入围进入下一轮筛选并获得答辩终选的资格。

(二) 答辩终选

注意:所有进入答辩终选环节的选手必须到场,组队参与的每组至少有一人到场,否则取消展示答辩的机会以及获奖资格。

评选流程

终选由作品展示和作品答辩两部分组成:

作品展示:每位选手(组)可以自选展示形式(模型、电脑模型、PPT、视频等方式均可)对作品进行展示,并阐释自己的设计思路。

作品答辩:选手展示完毕后,评委轮流向选手提问,进一步了解选手的设计思路和手法。

评分规则

a.       展示过程中,每位选手(组)有六分钟的时间进行展示。超时三十秒时组委会会警告一次,超时时间满一分钟扣除 5 分,超时满两分钟将取消一等奖资格;

b. 每组同时上场展示和答辩的人数不得超过两人;

c. 评分为百分制,作品设计内涵和选手展示表达分别占 60 和 40 分。选手的最终得分=现场评图得分×70%+答辩得分×30%,工作人员现场统计计算选手所得的最终分数,并宣布评选结果;最终 8 名答辩选手按照评图总成绩排名前六名依次分获一二三等奖,末位两名获得优秀奖。

 

第七章 奖项设置

一等奖 1 名15000元与获奖证书

二等奖 2 名10000元与获奖证书

三等奖 3 名5000元与获奖证书

优秀奖 10 名获奖证书

2019年11月6日 18:0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