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作品解读】 游半街,隐巷间
第三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二等奖
作品展示
发现问题
场地选址
基于“场所2048”这个主题,作者想要探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北京面临怎样的矛盾?”这一课题。
通过调研,作者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是文脉的断裂。比如,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居民记忆的北京四合院,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
其次,是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在参观途中,北京胡同的街道尺度让作者体会到了老北京的韵味,但现代化的建筑却割裂了合院民居的天际线。
面对文脉的割裂、旅游路径的中断、场地功能的商住混杂和人群结构的差异等问题,作者采取渐进式的开发策略——将设计阶段划分为2018年、2033年、2048年这三个阶段。
针对这三个阶段,作者对建筑功能及其比例,以及对应的改造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区分。
设计策略
这一阶段是对现状的展示,即“居住+少量商业”。其中,居住区占比约为80%。在这一阶段,主要的问题是街道单一杂乱且缺乏停留区域、合院居住条件较差。
作者以15年为一个区间,将第二个改造阶段定于2033年。在这一阶段商业区的比重上涨至40%左右,但居住区仍占较大比例。自发性中小商业在微公园及胡同沿街界面兴起。
·2018·
·2033·
在第二阶段,作者针对公共设施不足、绿化单一、商业界面缺乏停留感以及院落私搭乱建这四个问题分别提出改造策略。
首先,新建街道活力点,并对微公园进行点式更新。
紧接着,进行街道界面的更新并对居民自选式院落进行更新改造。
·2048·
在第三阶段,作者增加了办公及公共空间的比重,分别约占比30%及20%。此时居住功能逐渐减弱,而SOHO式创意办公及旅游业兴起,慢行交通逐步形成系统。
在这一阶段,作者尝试性地加入了中高层点式模块,并用空中步道体系将它们串联起来。步道宽度约为5米。按使用人数,综合体分为12*12和18*18两种模式。综合体底部向街道空间敞开。每个综合体的中间层为公共空间,其余为临时居住空间。临时居住空间由居住单元和镶嵌在墙体内的储物空间组成。
游半街,隐巷间>
获奖选手:周子涵、王飞雪
指导老师:辛善超、朱丽
所属院校:天津大学
设计团队
在作者看来,历史街区的 2018 到 2048 是一个有机的且不断生长的过程。游半街,隐巷间,也是作者心目中大栅栏的 2048。
渐进式开发策略>